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代丨舒煌:西南交大工农兵学员的“花边新闻”

舒煌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舒煌,1982年于成都科技大学获工业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在西南交大计算机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同年在计算机工程系任教。1993年赴加拿大留学,1997在卡尔加里大学电气工程系获博士学位并留居加拿大至今。


原题

峨眉西南交通大学
的工农兵学员




作者:舒煌


西南交通大学即原唐山铁道学院,于上世纪60年代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几公里处外开始建校,唐院教职工1971年和1972年全部(除少数留守唐山外)搬迁至峨眉。峨眉交大在1972年和1976年五年间共招收了四届工农兵学员,我比较熟悉首届的七二级。

峨眉西南交通大学校门

那时的峨眉校园虽然初具规模,仍然四分五裂地不见规矩;其实在山坡上建校根本成不了规矩,只能因地制宜安排建设。

两个主要家属区群,一个是高居在西北角的环形的境泊山上,另一个在地势比较平坦的东南边缘的名山,还有一些住宅散布在东坡,中山梁,小金顶,路北等坡地。机械厂遥居在比境泊山地势还高的反修山顶,医院设置在偏远的一角——小金顶旁,两栋当时所谓的教学楼,一上一下错落在路北山坡上,更高处是基础课部楼。

学校没有围墙——也无法建围墙——就是所谓的“校园内",有几处农田。校内的高台阶很多,如从十八间下到二食堂的缓而弯的水泥台阶,基础课部下到一教楼(当时的图书馆)的宽而直的石台阶,从一教楼下到服务楼的陡的中间直角变向的水泥台阶,以及菜市场旁拱桥上到桥隧楼的大约有四五十米高笔直的云梯,等等。

从一处到另一处,总要下坡爬岭。当时的几条主要大路都是土路,中山梁上更只有蜿蜒的山间小路,加上峨眉多雨,路上常有泥泞,所以人们把学校戏称为“稀烂脚痛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晓得当初怎么决定在这个地况上建校!

1970年代交大校园旁的"天下名山"牌楼

新来的工农兵学员也是各就一方:铁道系的住进了基础课部,电机系的被安排在反修山脚下的零号楼,桥隧系的高居在桥隧楼,机械系的在东坡。

他们的入学让我感到无比新鲜,因为他们是自我懂事以来头一次见到的大学生。但不久传来了一个负面消息,说新的工农兵学生基础太差,有些连分式都不会算,出现像“1/2+1/2=1/4”这种笑话。我当时正上五年级,算分数易如反掌,这样水平连我都不如,还敢来上大学?他们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矮了一截。

但他们仍然是我们最关注的对象,也有我们追逐的星。当时的年代,文艺较为古板,体育明星最引人关注,而这些工农兵学员里,很有一些体育健将:有田径的、羽毛球的、篮球的,特别有个乒乓球健将,曾拿过B市亚军,他在电机系。

体育以乒乓球最热,所以亚军的到来,使学校大放光彩。每次学校和外单位乒乓球比赛,亚军只要上场,对手准输无疑。亚军不认识我,我也从没敢和他打过招呼,只是有时候听同班和他较熟的同学聊两段他的轶事。亚军的排球和篮球打得也好,听说还是二级排球运动员。

1970年代交大反修山(后改名月牙山)学生宿舍

亚军没架子。那时候我三姐和亚军同在二敎楼上课,有时他们下课能碰到,每次亚军都老盯着她。三姐特高傲,就是不看他。

“我要一看他,他准要和我说话。我就不理他。”我一个同学的姐姐是三姐的同学,“肯定是她跟他说的我。”三姐说。

1974底我和三姐回老家的时候,刚好和亚军坐在同一个闷罐车里,我看见他和我三姐搭话了:“你老家在哪呢?你….”三姐镇定地回答着,我还是没敢和他搭上一句。

七二级学员进校没多久,就听见了一个绯闻,一个铁道系的叫胡贝贝()的女生和一个桥隧系的叫伊俊的好上了。我当时还并不是大懂男女关系是怎么回事,只是听说伊俊已经结婚,胡贝贝还寻死觅活地要跟着他。

胡贝贝我认得,上海人,在蜗居峨眉山的校园里可算是大美女,经常参加体育比赛,非常出众。但这一出事儿,就成了潘金莲了,走到哪,谁都要投以异样的目光。

“胡贝贝最怕见子弟学校的学生。”我妈这么说。

校二教楼

那时候我也到二教楼上课了,有一次碰到胡贝贝,我和别的同学都看着她,但那不是端详美人,而是嘲笑潘金莲的目光。

“你们看什么看!”她同班的那个黑脸矮个子男生向我们吼道。贝贝头一低走了。

我一直不认识伊俊,他没有胡贝贝那么有名,至少对我来讲,只听说他是桥隧系的什么学生干部。有一次和妈妈走在中山梁上,对面走来一个学生,向妈妈毕恭毕敬地打了个招呼。走过后我问是谁:

“伊俊。”

“伊俊,和胡贝贝那个伊俊?”

“长的帅,会来事儿吧。”妈妈这么评论着。

我后来见过几次伊俊,他总是低着头,若有所思地走着。他显得有点儿老,不像妈说的那么帅。“胡贝贝怎么会喜欢他呢?”我心里为美人抱不平。脆弱呀,你的名字叫女人!我当时还不会作这样的感叹。

1970年代校园一角

比胡贝贝还有名的,是电机系一个叫熊武的女生,学校无人不知。她篮球、排球都打得很出色。我看过她们系和胡贝贝系的女生比赛篮球,她是主力,横冲直闯,胡贝贝她们招架不住;胡贝贝也是她们队的主力,但有点娇,没打多会儿手指戳了,只好坐到板凳上。“贝贝打得好!”做裁判的崔老师竖着大拇指对贝贝说。贝贝得到鼓励,脸色变得好多了。

胡贝贝漂亮出众,熊武刚好相反,长得不太好看,脸彤红,行军头,有点男性化,和她的名字倒一致。我心里有时候嘀咕,“她怎么起这么个名字?”

但她是学校里红得发紫的人物,有时候看她在学校大会上代表学生作报告。有次我列席学校团代会,看她当选为学校团委委员,得了59票:一共60人投票,她没投自己。所以,我认定她是学校最出色的人物。但陈建国对她的评价大出我意料之外:

“她每次开会说话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最后让我们给擦屁股。"

本文作者与铁七二的L在峨眉山清音阁

我当时只是十多岁的孩子,看到的大都是他们在运动场比赛,在台上作报告,和有时上台上表演;偶尔也进过他们的教室。我爸当时教电机系七四级的理论力学课,他希望我学点力学,让我听了几次课,内容和我后来高中物理课的力学部分差不多。

我爸在讲向心力时说,手拿着一根拴着小球的绳子让小球绕手旋转,小球所受到的唯一的力是向心力;有些学生听不懂,下了课还说小球受另一个离心力的作用。但他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讲,不像我当时中学生的课堂,学生在下边讲话开小差的很多。

当时有件事让我记忆深刻,就是学生常向校领导抱怨后勤食堂的伙食问题,我不止一次看他们一群人抬着一个大菜盆到校领导家里,让他们亲眼过目伙食质量。后来听铁七二的L讲,他们选代表帮厨,专选有监督能力和敢提意见的。

和我们家较熟的几位是电七二的陈建国,桥七二的吕树,铁七二的L,电七四的陈建忠。陈建国和吕树是我妈在图书馆认识的,陈建忠是我爸的学生,也是本年级党支部书记,L是我的朋友。

 校园里的菜市场

他们在我们家里吃饭的时候,陈建国总是聊天的主角,滔滔不绝,陈建忠操着河南口音话也很多,吕树很有分寸地搭上几句,L在一旁笑。L的性格最温和,陈建国向他打趣时,他也只是笑。

陈建国来我家之前我已经认得他了,他一表人才,落腮胡,浓眉大眼。他的篮球打得好,和B巿亚军一起和别的系比赛,毎次投篮没中时,总是羞愧地一笑,笑得非常可爱。

陈建国学习好。他说:“王英学习不行,熊武学习不行,X更不行。”

“那周小兰呢?”我妈指着在一旁穿绿衣的周小兰问。

“周小兰还可以。”

我妈说陈建国办事稳重,对他特别关照。当时我妈主管内部书库,时常偷偷借给他一两本外国小说,他周末找个山坡角落里慢慢看。他说:“我先看一遍,要是好,就再看一遍。”

从学校步行一小时可至的峨眉山伏虎寺

陈建国和吕树都是贵州人。1974年寒假,我和我三姐想回老家溆浦玩玩,我妈就托他俩把我们从峨眉一直送到贵阳转车。我们和陈建国较熟,吕树是在车上才稍稍熟起来的,他和我以前的印象判若两人。他在我家总是彬彬有礼的样子,可从成都一上车,就和别人吵起来了,完全是社会上小青年的风派。

他穿着一身工作服,戴着个皱皱巴巴的檐帽,拍着椅背,指着行李架上的行李,操着贵州话(和四川话一样)对旁边一个人说:“给老子拿下来,搁到一边去。整死你!”等那家伙把东西拿走以后,他向我们憨然一笑。到了贵阳,陈建国就和接他来的老婆孩子一起回家了,吕树又和我们一起转车坐了两站把我们安顿好了才下了车。

我妈喜欢吕树,说他爱学习,懂事。他来我们家总是非常认真地听我爸妈说话,回话也很得体。他毕业以后还到我家来过,在我家住了一晚,我把外屋的床让给他,和爸妈睡到了里屋。第二天他五点就起来了,看书:他怕我们早上有人起得早不方便。

终于,他们快要毕业了。可就在毕业前夕,又传出一件更大的绯闻,主人公是我们熟知的熊武和B市亚军。听说熊武没有男朋友,亚军在老家是有女朋友的,这就有些不正常了;还听说熊武是党员,亚军不是党员,里面还有个组织关系的因缘。

校园一角

这本来是私下的事儿,可两人做得不太检点,于是被同宿舍同学的告发了。陈建国告诉我们,他们把亚军和熊武叫到干部会上谈话,熊武见到亚军就破口大骂:

“姓X的,你个大骗子,你把我骗惨了!”她指的是亚军有女朋友。

亚军支支吾吾地像斗败的公鸡。

“X是个没主心骨的人。”陈建国这么评价道。

1978年,我上了成都科技大学。当时七六级学员还在校,但是工农兵学员在社会上已经开始被人看不起了。我刚入学时看到过他们贴的一张大字报,上面悲愤交集地写着,“工农兵学员,鄙也,鄙也!”

我对他们很同情,但同班的老三届老大哥们却嗤之以鼻。他们是同龄人,社会经验丰富,感受和我们不一样。

有一次我问爸爸:“他们当中也有学习好的吧。”“矬子里拔将军吧。”爸爸了解他们的情况。

校园一角

这也是历史造成的。其实在他们上学的时候,我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毕业,上课也没学多少东西,听课常常心不在焉,可以说整整四五年时间都荒废了。如果不是毕业前一两年赶上高考拼了一下,有幸上了大学,我也一样会下乡,所以没有理由看不起他们。
 
以上是按当年的印象和感觉写的回忆,因为我对所述的人物并不熟悉,不敢说所写的是真正的他们。

关于两件“绯闻”,后来和熟悉内情的同学了解了更多情况,才知道胡贝贝是很单纯的女子,她是事件被动的一方,而熊武也很有才华,她更有被蒙骗之痛,因而加剧了对两位男士——一个是有妇之夫,另一个家有女友——的诟病。至于说绯闻,那也只是那个极不开放的年代的用语。

当我1986年回到峨眉读研究生的时候,学生间的男女之事已非常普遍,有的甚至跑到峨眉县城胡搞。再没有了绯闻”,一切都成了有滋有味的时尚。
 

:我有意用一些化名,以适当尊重隐私。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工农兵学员

工农兵学员:负重前行可大任

伊耆:山河表里潼关路
王岐山和改革四君子的故事
邢仪:曾经走过黄土地
 吕兴光:工农兵大学生再战高考
陈幼民:梦想当一个职业革命家

路遥,我同学嫁的那个陕北青年

成小秦:师恩难忘
成小秦:朋友丛大长,
用中国文人精神熬过美国大衰退
陈鸿仪:我的外号是"书蠹头"
陈鸿仪:混在新三届里的"工农兵"
刘晓阳:从插队到洋插队的北京姑娘
秦晓:走出黑暗的启蒙之旅
林珊:阔别34年再进西藏
林珊:在西藏乡下当"赤脚医生",
藏民馈赠猫头鹰豹子肉
林珊:我和先生踏上进藏之路
林珊:漂亮尼龙衫惹出的一场"风波"
林珊:参加医疗队到隆子,
四位北大清华大学生在藏区插队
1970年北大新闻专业
工农兵学员纪实(上)
1970年北大新闻专业
工农兵学员纪实(下)
高经建:浙大拒录的"工农兵”
吕丁倩:我经历的1976年高招,
工农兵学员是如此推荐的
邹坚峰:我和工农兵学员同校
俞孟生:他人被推荐上大学,
我却只能当答题"机器手"
任力:我千辛万苦斗争来上学机会
我的“七二一”大学生活
屠筱武:1973年流产高考"倒霉者"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